在双井镇黄琴村龙叔家院坝,一场特别的协商正改变这个苗族家庭的轨迹。面对儿子婚事的高额彩礼和酒席开支,龙叔满面愁容。闻讯赶来的村支书、寨老和身着苗绣的“姑妈调解队”围坐在小方桌旁。“排场大不如产业实!省下钱买壮牛,才是长久好彩头。”寨老雷伯直言。姑妈们拉着亲家母补充:“如今兴‘互助办酒’,邻里带物出力,省钱情更浓!”推心置腹后,双方商定降低彩礼并采用互助办酒。龙叔一算账,省下的钱加上镇里养牛奖补,竟能买4头优质母牛!“省的是生产本钱!牛生崽,增收就有望了!”龙叔愁容转笑颜。
这场院坝里完成的“人情减负”协商,生动诠释双井镇如何将传统议事锻造成破解陋习、激发内生的钥匙。它孕育的自治力量,为黄琴村赢得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国字号荣誉。全镇推广的“三事分流”机制:小事院坝即时办、大事“两委”牵头议、难事上报合力攻,构建“提、议、办、评”闭环,让村民真正当家作主。去年,全镇院坝协商超400场,推动解决事项300余件,成果转化率超90%,同时不断探索乡村治理和产业振兴出路。
“互助办酒”,邻里携手,刹住“铺张风”。在广泛院坝协商基础上,各村创新推出 “姑妈寨老牵头、邻里互助出力”的办酒新模式,成为落实“五控一治理”和“两清两改两治理”的关键一招。“姑妈协调组”定标准,由村里有威望、善组织的姑妈们牵头,与寨老、红白理事会成员组成“酒席协调组”。他们根据协商确定的村规民约,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酒席规模、菜品数量、礼金上限等“硬杠杠”。“邻里互助团”齐出力,摒弃高价外包酒席,倡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邻里互助。办酒时,邻居们自带富余的腊肉、米酒、蔬菜;擅长烹饪的寨老、姑妈掌勺;年轻劳力负责帮厨、布置、清洁。大家分工协作,既保留了传统酒席的热闹氛围,又将成本压到最低。“成本透明账”赢信任,每次互助办酒,“协调组”都会公布详细收支,接受大家监督。村民杨大娘深有感触:“以前吃酒像‘过关’,份子钱年年涨。现在规矩明明白白,酒席自己人帮忙办,热闹又实惠,省下的钱大家心里都亮堂!”
“省”出资本,“奖”出产业,小院坝撬动大发展。“互助办酒”等举措带来的直接成效是村民非生产性支出大幅“瘦身”。更加巧妙之处在于,引导“省下来”的资金流向“壮起来”的产业。政策精准引导,镇政府配套出台激励政策,对将节省资金用于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产业奖补资金,形成“节省+奖补”的杠杆效应。龙叔计划买的牛,正是此政策的受益者。“人情债”变“致富牛”, 像龙叔一样,许多村民将省下的彩礼、酒席、人情钱,加上奖补,投入到黄牛养殖、精品水果种植等本地特色产业中。黄琴村去年新增能繁母牛50余头,新增精品果园80亩,相当一部分启动资金就源于此。全村硬实力提升,个人产业的壮大,汇聚成村集体经济的活水。黄琴村成立的黄牛养殖合作社,吸纳了众多用“省”出来资金入股的农户;龙塘村的精品水果种植园规模也因新加入的农户而扩大。据统计,推行“院坝协商+互助办酒+产业奖补”模式以来,全镇村民户均减少非生产性支出超70%,特色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实现了从“面子消费”到“里子增收”的华丽转身。
协商之力更从院坝延伸至指尖。各村务微信群建立的“线上议事厅”,让村民、远嫁的姑妈,随时随地都能发声提建议。如翁粮村里有段曾让村民夜归心慌的背街小巷,正是有村民在群里提议,经线下院坝协商会讨论,镇里对接红十字会,迅速安装了10盏太阳能路灯。“手指在群里点一点,姑妈们帮着喊一喊,路灯就亮起来了,夜里回家心里踏实又暖和!”村民的感叹,道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协商带来的便捷与温度。
如今走进双井镇,不仅看到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更感受到一股蓬勃的内生动力。院坝里议定的规矩,刹住了歪风,减轻了负担;姑妈寨老引领的互助,凝聚了乡情,降低了成本;省下的钱和政府的政策,变成了栏里的牛、山上的果,壮大了产业,鼓了钱袋,更议出了一条充满苗乡特色的乡村善治与共同富裕之路。这方小小的院坝,正成为苗族地区乡村振兴坚实的基石。(双井镇 余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