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步履铿锵,一年成果丰硕。2024年,施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埋头苦干、奋力争先,基层党建焕发新动能、产业发展彰显新活力、和美乡村呈现新面貌、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翻开施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画卷,起笔不凡,落笔精彩。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19亿元,同比增长5.2%左右……
稳增长、促消费 点燃发展“主引擎”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16%。持续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家,“专精特新”企业累计3家,国家级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累计9家。有机肥加工、泥磷回收加工等项目投产运营。
聚力城镇建设优品质,持续扩大城市容量,完成城镇规划编制,划定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43%左右。坚决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以“四改”“五个大提升”等重点工作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4年新完成7个片区1665户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燃气管道等)配套基础设施和高寨榜停车场建设项目。聚焦城镇品质提升,充分发挥城区、园区、景区集聚优势,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道路大力实施市政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积极探索“人产城景”融合发展路径,加强城镇综合整治,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长期保持96%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5G网络全面覆盖县城规划区、乡镇政府及A级旅游景区。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稳产保供根基,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39万亩,产量6.41万吨。预计生产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禽蛋、渔业水产30余吨。扎实做好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绿色食品有效期内认证证书达4张,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4%。
扎实推进旅游产业化,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谋划实施旅游产业项目14个,持续升级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成功打造城关镇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先后举办“龙腾㵲阳·年味施秉”春节系列活动、“水韵贵州”中国施秉独木龙舟节、“奔跑贵州”山地跑系列赛等赛事活动,擦亮“水墨云山·中国施秉”城市品牌,拉动商贸业加快复苏。全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6%。
持续激发投资活力,释放内需潜力。审批、核准、备案项目53个,新引进共享储能电站、薯类淀粉加工、精酿啤酒、高端绿色家居板材等项目13个。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紧盯“多彩贵州欢乐购销券”“锦绣黔东南春季换新车”“以旧换新”“购房补贴”等活动,进一步拉动市场消费,累计核销券4.7万张,带动消费超2000万元。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聚合力、提动能夯实发展“强根基”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兜底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聚焦产业就业促增收,紧盯产业发展和稳岗就业“两个关键”,通过发展产业、技能培训、引导外出就业等千方百计促农增收。今年以来,共排查农户3.87万余户,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033户4245人,稳定消除风险对象670户2863人。帮助脱贫劳动力就业1.6万余人,发放一次性跨省务工交通补助494万元。落实全县“五类人群”1.21万户4.57万人防返贫保险,兑付141户防返贫保险资金180余万元。
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奋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100%,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5%。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县乡道路面改造18.7公里。深入实施东西协作与定点帮扶,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推动村集体经济、农民“双增收”,按照“打造样板村、带动一般村、转化薄弱村”思路,持续深化“四联双增”“三社联建”等模式,打造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样板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县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增长。2024年,全县64个行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00余万元,其中,地坝村、白垛村、牛大场村、王家坪村、九龙村等5个行政村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严守“三条红线”,执行“三线一单”管控,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筑牢施秉“两河一江两山”生态安全屏障,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7%,舞水(㵲阳河)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进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13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严格危险废物管控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置率100%。
惠民生、增福祉 擦亮发展“新底色”
深入抓实“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健全劳动力就业人口监测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1311”帮扶服务、春风行动等就业措施落实,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零工市场。2024年来,争取400余万元资金,用于开发公益岗位、兑现稳岗补贴、开展技能培训等。兑现场租补贴及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补贴34万余元。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342人,完成“点对点”有组织输出就业950余人。
推动教育、卫生、养老、托育、文体等领域扩容提质,紧锣密鼓建设县第二高级中学、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用心做好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帮扶和“一老一小”关爱服务。
优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通过省级评估,职业技术学校转型升级为普职综合性高中。深入实施“三名工程”,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累计培育“三名人才”45名、各级骨干教师96人。精准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着力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项目55个。聚焦教育质量提升,中考成绩位列全州第四,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3.74%,综合排名全州第二。
稳步推进医疗事业发展,建成危重孕产妇、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成功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全县新建卫生室4个、改建修缮卫生室40个,配置村医86名,第二医共体总医院完成搬迁并投入运营,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卫生院全覆盖。扎实推进医疗健康工程,免费为1.2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体检,完成3000次宫颈癌筛查和2000次乳腺癌筛查。
兴文艺,优创作 释放发展“正能量”
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全面启动“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表彰全县道德模范11人、文明家庭16户,新时代好青年45名。
聚焦短视频为宣传赋能,“#巴黎残奥会‘三金王’#杨洪抵达家乡,施秉县领导送上慰问金表示祝贺”单条短视频浏览量达138万人次。2024年贵州“村钓”挑战赛活动,全网关注量达200万余人次。《乡村行》系列短视频栏目荣获2024年贵州报刊创新发展大会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创新案例一等奖。
文艺文化精品竞相涌现,舞蹈作品《恋》荣获黔东南州第二届“群星奖”单双三舞蹈类一等奖,摄影作品《苗族迎亲》荣获第二十四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纪实摄影类优秀奖。白垛村“院坝协商”工作得到人民政协报、新华社、人民网等11家中央新闻媒体的实地采访报道。龙塘村“院坝协商”新闻得到《人民日报》第11版报道。
坚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依托城市主题书房开展“阅读·成就最美的自己”等公益活动8场,建成全州最大的24小时无人值守城市主题书房和集阅读、棋艺、书法为一体的数字化主题教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省级文保单位《云台山古建筑群周公殿》《徐公殿》修缮、省保黑冲红军战斗遗址“三防”现场勘测等工作,成功争取黔东南州渔文化博物馆落户施秉。
依托㵲阳河、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打造集自然观赏、互动体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自然教育基地,建成红色黑冲、云台山两条自然教育路线并成功通过省级验收。......
站在新旧更迭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一步步坚实脚印、一串串鲜活数字、一幕幕繁荣景象,都展现着施秉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的开拓奋进,书写着人民至上的初心答卷,共同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施秉篇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心向远方,未来可期。新征程上,施秉县将以敢为人先的闯劲、真抓实干的拼劲、持之以恒的韧劲、抓铁有痕的干劲,把更加“不可能”变成“一定能”,把更多“办不成”变成“办得成”,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施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