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2015年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现状

发布时间: 2020-09-30 09:13 字体:[]


2009年以来,为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农民消费又安全、又方便、又新鲜、又实惠的问题,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扩大农村消费,供销系统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以实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施秉县下辖4镇4乡,有64个行政村,10个社区。施秉县供销社下属企业2家(即施秉县农资日杂公司和施秉县农副土产公司);基层社8家,其中中心基层社3家(即城关、牛大场、双井)、中心基层社分社5家(即新桥、白垛、杨柳塘、马溪、马号);所属企业及基层社均未进行改制,自主经营,自收自支,现有在岗职工14人,留职停薪81人,退休122人。供销社实建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社)75个,市场覆盖率为78.95%,配送运转经营正常的站(社)有40个,总营业面积3580 平方米,从业人员116人,网点覆盖8个乡镇、74个行政村(社区),受益农民近12余万人。另外供销社自办或领办的专业合作社10个,乡镇商贸中心1个。

二、我县农村流通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是交易方式多种多样。有批发,有零售,有易货等,在支付方式上也基本上以对手交易为主,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二是交易时间以定期为主。农民自发性的集贸市场交易日期是定期的,即每隔5天赶集日进行交易。

三是交易量季节性强。瓜果、蔬菜的大批量交易集中在夏季,牛、羊等牲畜交易集中在秋季,交易集中期的交易量占市场全年交易量的70%以上。

四是流通市场形成方式单一。主要形成方式为自发形成的集贸市场和地方政府有意培养的有特色的农畜产品市场。

三、供销流通体系优势

(一)资产优势。

我县供销系统由于未进行改制,固定资产保存较好,目前全县供销系统资产总额达2582万元,其中流动资金1160万元、固定资产1142万元,经营面积10062,其中门市10062㎡、仓储8768㎡。所属企业拥有土地总面积45779.5平方米;房屋面积28211平方米,拥有良好的资产优势。

(二)网络优势。

施秉县共有4镇4乡,74个行政村(社区),而供销基层社及分社共8个、实建村级综合服务社经营网点达75个,经营范围覆盖所有乡镇,部分自然村寨也有供销社的营业点,具有较大的网络优势。

(三)品牌优势。

虽然市场经济下大量经济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但供销社农资供应由于采取淡储旺供、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配送、强化服务、诚信经营经营模式,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等,在广大农民形式树立了良好形象,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四)政策优势。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总社、省社先后实施的新网工程,商务部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项目,以及今年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总社《关于贯彻落实

(五)组织优势

目前,供销社自办或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生产模式和经营机制,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养殖技术、定期组织技术辅导和培训服务,成立的庄稼医院负责出诊巡访、预防预报、统防统治,基地负责培育种源和饲料加工,社员分户饲养种植,合作社回收产品组织销售,形成互利互惠的生产经营网络体系,进一步增强专业社的凝聚力,巩固了农户与专业社的合作关系。

四、施秉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村流通网络虽然已初步形成,但与经济和市场发展,农牧民需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1、农村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县农村市场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几乎没有基础设施的投入。

2、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畜产品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部分农畜产品仍不能顺畅卖掉,形成积压和价格损失。部分偏远地区的农畜产品习惯于等人上门收购,使农畜产品错过最佳销货期,加上农畜产品不好储存,造成了损失。

3、流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目前经营者大都是各自经营,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也很小,尚不能承担农畜产品市场与大企业的链接作用,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发展壮大的推动不足。

4、部分经营者和经济合作组织不能够守法经营,还不同存在着向农村倾销过期食品、劣质价高商品等坑农害农行为。   

5、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软硬件档次低、管理水平差。我县农产品批发、零售集贸市场大部分起点低,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也大部分停留在卖摊位、出租摊位和收费的水平上,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还基本处于自发的阶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