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太子参好“钱”景

发布时间: 字体:

每年7至9月,是施秉县牛大场镇出售太子参的高峰期。

  “今年我已经售出了300多吨太子参,昨天来自福建的一位老板才从我这里拉出去32吨,每公斤40块钱!”谈起销售,徐江笑得合不拢嘴。

  徐江以前是太子参种植大户,20多年来,他见证了牛大场镇太子参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的发展过程。如今,徐江不仅成立了施秉县科征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开起了酒店,专门接待各地前来牛大场镇收购太子参的收购商,事业做得有声有色。

    “每年太子参上市之初,来自成都、广西、亳州等地的收购商就会到牛大场镇住下来,他们对太子参的需求量很大,有的会住下来2至3个月,主要是看货,并从散户和合作社手中收购太子参,收购量达到需求才会离开。”牛大场镇组织委员石正伟说。

  施秉县自1993年引种试种太子参以来,经历了探索、起步、发展与创新四个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太子参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目前的7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左右,种植农户也从最初的10余户发展到万余户,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西南药城”。

  该县共有从事太子参经营的企业和合作组织30余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村级合作社为载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组织方式,着力推进“太子参+”产业发展。同时,又依托本土龙头企业贵州三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快中药材种植技术研发、中药产品开发、市场培育,充分利用“订单”农业将中药材产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施秉县采取“公司+合作社+订单+农户”模式,以村集体为载体,引入种植大户或强人打造“太子参+”产业带,持续壮大太子参种植规模。目前,全县2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规模太子参基地有10个,10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规模的太子参基地有5个,形成一个太子参万亩以上规模的产业带。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太子参已经成为施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且成果丰硕:2006年通过国家GAP认证,2007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2016年8月获“贵州省施秉太子参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委评为“太子参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1月获“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8月获“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施秉太子参生产技术还被评为贵州省“‘十一五’十大农业科技成就奖”。

2020年,全县完成太子参种植面积7.27万亩,预计总产量5500吨(干品)以上,总产值达4.2亿元,带动农户9849户34161人,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接下来,该县计划由政府和企业牵头,加强与国内医药公司合作,签订太子参“定制药园”500亩以上,完成太子参质量追溯体系的试点建设;同时,通过企业引导和筛选,农户自愿和企业签订“定制药园”协议,推广标准化基地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再由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在太子参种植的各个时节,按照标准化基地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标准,现场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培训,不断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保障施秉太子参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