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别样的暑假生活 我们在村里学非遗

发布时间: 2021-07-17 09:53 字体:[]

暑假来临,学生们的暑期生活也迎来了不一样的学习和兴趣爱好时光,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刻道》之乡的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村里的非遗传承人共同组织的暑期民族文化课又开课了。

 2006年,《刻道》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课第一堂课,吴通贤等非遗传承人带领孩子们到村里的“刻道文化展示馆”参观,为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民族历史文化,通过现场讲解和培训授课,更好激发学习兴趣。

培训现场,吴通贤介绍说:“原先喜尼、喜金家两家组合来刻这个歌棒的,我们苗族没有文字,就拿刀子来刻符号,就不讲写,现在讲写,大家要记住。”

苗族“刻道”,也称为“刻木”,是《苗族开亲歌》的一个章节,有一万余行诗歌。刻道棒以枫木为材,三面“提纲式”刻录了29个左右的记事符号,被称为“苗族婚姻法典”和苗族最古老的文字工具。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了苗族文字,现在给孩子们上课,都发放了苗汉双语诗歌歌词,对每个符号寓意进行注解,告别了靠记忆的“口传心授”,更加有利于反复学习和传唱。

初中学生吴淑艳告诉记者:“这些刻道符号,差不多都知道,大概意思都知道的,也会唱很多。”

  “在学校的时候,有一些老师专门教过,小时候也跟着家长到处走客,就听着他们唱歌,也就渐渐喜欢上了。”初中学生吴夏妃笑着说道。

(杨柳塘中心小学潘礼梅在教芦笙)

长期以来,施秉县在施秉民族中学、杨柳塘中心小学、马号黄古小学等各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老师系统教学和把非遗传承人聘请到校上课,苗绣、苗歌等这些特色民族文化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激发了学生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渠道。

(施秉县苗学会会长潘家相在施秉民中教授刻道)

     施秉县杨柳塘镇中心小学学生吴小玲说:“我们学校都有关于一些少数民族的课程,比如是刻道、芦笙、板凳舞、刺绣等之类的,对于这些我都是特别感兴趣的,所以我都会去学。我们放暑假,写完作业我们多是跟小朋友玩,但是自从有了这个刻道课程,我们就很少玩手机和玩游戏,我们多去学习刻道,就想把这些刻道的知识传承下去。”

暑期也正是农闲时节,屯上村的四五个非遗项目传承人也从忙时的初一、十五定期传承,转变到闲时的常态性教学及三天一小聚、五天一总结的传承课中来,传承人的家就是最便捷的学习之处。孩子们暑期生活,就在村里学民族文化、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