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施秉在明清时期是“古苗疆驿道”的中心,同时也是西南地区的边陲军事要塞。它东联中原,西控云南,南卫贵阳,北监四川。多民族融合发展,造就其特有民俗,龙舞及烟花是黔东南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贵州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
炸龙 奉力/摄
炸龙 奉力/摄
炸龙 奉力/摄
舞龙又称龙舞,是一种古老的苗汉多民族民俗舞蹈。反映了古代苗汉多民族人民对龙的崇拜。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相传龙是吉祥的倾向,因此苗汉多民族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其形象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火龙”“青龙”。“白龙”“黄龙”,每节内能燃烧烛的称“龙灯”。历史舞龙灯起源于汉代。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炸龙 奉力/摄
炸龙 奉力/摄
炸龙 奉力/摄
炸龙 奉力/摄
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古时人们舞龙用竹铁捆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成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现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玩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苗汉多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玩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龙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玩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玩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炸龙 奉力/摄
炸龙 奉力/摄
炸龙 奉力/摄
施秉有着深厚的龙灯文化底蕴,玩龙灯已经成为施秉春节一道不可缺少的民俗风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晚,在施秉县城各条街道,人潮涌动,当地群众接龙、炸龙,锣鼓声、鞭炮声、烟花声、欢呼声连成一片,喜庆气氛十分浓郁,年味十足。夜幕降临,来自各社区自发组织的三十余条龙走街串巷舞龙灯送福气,祈求平安吉祥、国泰民安,市民们纷纷接龙进家“接福纳祥”。人们想图个吉利,所以接个龙,沾一下龙的喜气,让人们的事业有成、生意来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财源广进。接龙过后进入“炸龙”环节,百姓纷纷点燃捆绑在竹竿上的鞭炮、烟花伸向“亮龙”,或直接将点燃的鞭炮、烟花抛向龙灯队伍中。舞龙灯的人,不但没有躲闪,有的还脱掉衣服裸着身子舞龙。铺天盖地的鞭炮、烟花炸得越猛烈,穿梭在焰火之中的舞龙人反而舞得更加起劲,大家在焰与火中狂欢,让人直呼痛快、过瘾。“放得越多越好,越炸越红火,红红火火过新年嘛,过瘾。”舞龙炸龙是施秉春节龙灯会活动的主要亮点之一,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也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凝聚力。玩龙最重要的是要有龙的精神,必须要凝聚在一起才能变得强大,这是老一辈传给我们的精神。
向天祥/摄
向天祥/摄
向天祥/摄
向天祥/摄
向天祥/摄
舞龙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凝心聚力,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文/蒋世银 图/奉力 向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