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即将来临,很多人对龙舟竞赛、吃粽粑等节日风俗都有了解, 但节日期间传统龙舟与独木龙舟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主要有五大区别。
一、外观制作不同。
传统龙舟较短,一般约15米长,单只船体,前有小龙头,后有龙尾。最初是木板制作,为减轻重量和提高使用寿命,现在多半改为塑钢等材料制作。独木龙舟原是清水江地区苗族同胞用三棵独木挖空制作,属于三只捆绑船体。整体长度21米至25米之间,中间船体偏大,直径60至100厘米左右,两侧各一只船体约16至18米,直径30至50厘米。为保护生态,加上大树相对没有以前多,现多数以多块杉木板拼凑制作。2016年施秉县打造的最长木龙舟是在清水江苗族传统独木龙舟的基础上改造的,长度98米,列入世界吉尼斯最长木龙舟记录,由2000多男子壮汉集中抬龙下水,成为施秉县震撼人心、引爆眼球的文游活动亮点之一!
二、承载人数不同。
传统龙舟承28-30人左右,独木龙舟一般承载38-40来人。施秉县最长木龙舟能载380人至400人。传统龙舟配备鼓手1人,比赛时擂鼓助威,根据需要调理敲鼓快慢节奏。独木龙舟除了鼓头还加配锣手(男扮女装)和火炮手,展演和比赛时鼓头和锣手是配合敲鼓锣的,鼓锣声大致是“咚咚(鼓)——哆(锣)”“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鼓)——哆(锣)”如此交替,形成有节奏的独特的独木龙舟鼓锣声。经改造的施秉县城木龙舟据说是达到108米,船上铺板宽约3米,展演的人们还可以在龙舟上唱歌、跳舞或表演节目,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娱乐功能。
三、竞划方式不同。
传统龙舟和传统独木龙舟主要是端午节期间群众竞赛的载体,都是靠人力用木桨划动达到船体向前运动的。不管是展演或竞赛,传统龙舟的船员水手是坐着划的,木桨相对较宽和短,而独木龙舟的船员水手是站着划动的,船桨相对来说又长又窄。
四、服饰穿着不同。
传统龙舟多半是汉服、运动马甲或其他民族服饰,全员多半统一服装。而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基本上分为水手、鼓头、锣手三种人员不同服饰,鼓头代表鼓社龙舟当年组织者(格略,相当于年度轮值掌管龙舟活动事务的德高望重寨老),穿着相对庄重华丽,主要以大草帽和夏布配马甲丝绸服,锣手选择家庭和睦、相对宽裕的男童扮女装(身穿女式银帽和银衣),水手是最多的船员,统一以苗家衣布(苗族用植物独特染制的布料)、蓝色棉裤加上头戴斗笠(配有银角花)、脚穿凉鞋(比赛时可光脚)为主,展示了清水江地区苗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施秉县独木龙舟竞赛活动受民族融合,也有改革穿着平时运动装或其他服饰的情况。
五、文化背景不同。
传统龙舟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沿海地区也很盛行,多数是纪念屈原投江的或祭祀龙神的,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是来源地方恶龙传说为子复仇,表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总的说来,龙舟的形象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首《龙的传人》歌,表达华夏子孙对龙的共同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严和好运。龙舟则是龙的具体化身,因此在龙舟竞赛中,龙舟不仅代表着护佑和祝福,也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幸福和吉祥的期望。特别是独木龙舟双角上,多数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联,表达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施秉县史志办 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