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水墨云山 中国施秉欢迎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施秉 » 人文施秉 » 文物保护
【施秉记忆】与古佛山来一场阳光下的邂逅

古佛山

施秉一历史古迹

因山上建有古佛寺而得名

位于施秉县西北部牛大场镇铜鼓村境内

一直听说古佛山的盛名,却一直未睹真容,为一探究竟,小编及同事以及当地向导一行6人从铜鼓村驱车进山前往古佛山。轮胎踩压在铺满落叶的崎岖古道上,咔哧咔哧的声音伴随着呼啸而过的风声,沿途的古树老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加挺拔俊秀,这一切,让我们对未知的古佛山充满向往。

初见古佛山

约20分钟的车程,进入古佛山顶,我们的视野也瞬间豁然开朗万平方米的庙宇遗址,上百亩的荒芜田园,如今偶有村民前来朝拜,正殿门口散布着太阳音响,令人心静的佛教歌曲响遍苍松翠柏间。

穿过田畴,我们终于见到了古墓古塔群,古佛山的舍利塔全部署名“臧塔”,其中以“开山传律第二代省持和尚塔”最大,为七级佛塔。塔高7米,宽8米。下有地宫,呈正方形,长宽各有1.1丈,高0.72丈,顶部用清条石拱卷而成,四壁用青石料堆砌。整个形状如说小乘佛教的金钟式,有明显的南亚艺术风格。佛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央设有石轿子一乘,但已被人打垮散乱在宫中。

古佛山之谜

关于古佛山,现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在现存的资料中更多的认为它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最后归隐地,主要的佐证根据有在余庆发现的南明总兵印,史志上记载的永历年间古佛山周围的战事,以及古佛山上的碑铭。

在古佛山上有两块保存完好的塔碑:“开山传律省持和尚轿塔铭”和“能戒师塔铭”

省持和尚墓碑  图片来自贵州都市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省持和尚轿塔铭记述:“夫和尚黄州龙氏旺族也,家园颇足,年方二八,识世路入荆榛,知和浩海之危险,弃俗投师更讳上宽下学焉而号省持也,始淤唐山(据考在古佛山老庙对面古称‘经堂’的地方)结茅而屋……”

根据塔铭认为并非为普通人所撰写,因为句中少许字词均与古代皇帝有关甚至就是皇帝的“专利”。

首先是“黄州”,“黄”字在我国古代,与皇帝、皇家、皇宫建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易经》中按五行、五州、五色、五帝,天下分属五方的记述中称:“中央戊己土,土色黄,黄州皇帝”。由此,有历史学者推断黄州即为皇帝之意或者与此密切相关。

其次是“龙氏”。这样的称谓绝非姓龙之人,因为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普通人不能以“姓氏”代称“姓名”,故此说“龙氏”为“皇帝”,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

再次就是“旺族”的称谓,与古代的皇帝有关。古代士大夫之家称“大族”,普通百姓之家称“小家小户”,只有皇帝的家族才被称之为“旺族”。

通过对“能戒师塔铭”进行考证之后,前述的一些观点得到了确认。“能戒师塔铭”中作了这样证实性的记述:本师和尚非所谓道德者乎,和尚乃一皇上家子也,时值兵戎,适我黔邦,识世途之险恶,知生死之沉沦……因古老之义而题成名曰古佛山圆觉堂也……

结合明朝的殉葬制度发现上述的葬礼类似于帝王的规格,而且与明朝神宗皇帝的葬礼如出一辙。另外,古佛山寺庙遗址是“九重法宫”的格局,此地的平面图与明代皇宫内廷平面图、明地陵地宫平面图做了对照,发现它们的建筑格局完全相同。根据以上的物证可以说明,古佛山文化群与明王朝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不知道与哪一位皇帝有关。历代明朝皇帝葬于古佛山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南明皇帝有可能。

——出自 紫夏著《偏桥遗梦》

古佛山需要你的守护

遗留在历史中的未解之谜是我们解不开的,更多的是以世人的视角去邂逅古佛山,暖阳照耀,缕缕阳光洒在林子里,偶有一丝光隐现在古墓上,静谧的空气,仔细端详古墓上、古塔上的字迹,曾经的一幕幕画面逐渐涌进脑海里,感受古人的情怀和智慧,体会古代的繁华与落寞,爱恨情仇、刀光剑影,顷刻间,犹如与古人推杯盏酒了一番。

作为一个盗墓笔记的小说迷,也曾向往过能像主角们一样踏遍万水千山进墓探险,但当你真正站在古墓的面前,看到被盗墓者们破坏的古墓,你反而会觉得自己是有使命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等着考古学家们挖掘历史中的璀璨文明,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去破坏它们。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