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水墨云山 中国施秉欢迎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施秉 » 人文施秉 » 文物保护
施秉:欢趣的“暑假作业” 我们在村里学非遗

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们持续学习多种民族文化,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期。8月2日,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刻道》之乡的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暑期非遗课又开课了。

俗话说,苗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跳舞。在屯上苗寨的文化广场上,按照孩子们的主要喜好,分别给孩子准备了芦笙、苗歌、板凳舞等课程。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一点的孩子们继续学习芦笙曲和芦笙舞,从学校到村寨的接续学习,巩固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平时我们学校也会开展这个民族艺术活动的,现在放假了,我还是挺喜欢吹芦笙的,我爸爸也是吹芦笙的,所以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学生田冬兰说。

在广场上,孩子们围成一圈,顺口溜作曲,板凳为节拍,灵脚迈舞姿,一同学习欢快的板凳舞。

刻道符号被誉为苗族文字雏形,屯上苗寨作为“刻道之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通贤还带孩子们参观刻道展示馆,给孩子讲述苗族历史故事,领唱《刻道》歌,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在家里,他逐格讲解29个提纲式记事符号寓意,让孩子们更好掌握《刻道》万行诗歌各章节,同时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在“歌棒”上三面书写和雕刻《刻道》符号,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加深和推广民族文化。

《刻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通贤说:“每年放暑假这些学生都会来这里学习,一次要培训十天或五天。现在我们的文创产品已经做出来了,游客来这里也可以把我们的产品买走,宣传我们苗族刻道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支持刻道文化。”

杨柳塘镇是以苗族聚居为主的乡镇,共有20多个苗寨,民族文化浓厚。在当地政府支持和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每天往返接送边远村寨感兴趣的孩子们来学习,更好帮助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孩子们学习和传承多彩的民族文化,一同度过一个欢乐的假期。

“暑期开展这个公益性的培训班,主要是希望把小朋友集聚到这里来,让他们再次感受、体验民族的文化魅力,同时激发他们内心想要去传承和保护文化的这种情感,让他们以这个文化来点亮现在新的生活,也增加对这个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青年志愿者罗维说。(施秉县融媒体中心  杨健)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