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柳塘镇坚持党建引领,以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通过抓实人才队伍建设、节庆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培育,因地施策大力做好文化“土特产”文章,助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聚焦“以文兴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抓人才队伍建设,以人兴文,注入人才活力。组织各村对乡土文化人才进行摸底排查,按芦笙、苗族舞蹈、刻道古歌演唱等分类建立人才台账。用好屯上村刻道文化展示馆和杨柳塘镇中心小学两个阵地,打造打造新生代传承人培育基地,开设“民族特色课堂”,向青少年教授芦笙、刻道歌、板凳舞、刻道棒制作等,带领学生参观刻道馆学习苗族文化,大力孵化民族文化传承“乐园”。组织乡土文化人才到村、镇、县等各级举办的节日活动现场参加表演,为文化人才提供表演舞台,促进文化交流。同时结合农忙,不定期组织村内乡土文化人才共聚,相互交流,或由老传承人对新传承人进行培训,以文聚人,以人兴文,教学相长,切磋技艺,为文化发展注入人才活力。截至目前,建有60人的杨柳塘镇乡土文化人才库;开展“民族特色课堂”学习40余次,培育新生代传承人800余人次;组织村内文化交流活动10余次,参与乡土文化人才培训120余人次。
二是抓节庆文化传承,以俗继文,凝聚民族力量。以苗族同胞多年来自觉传承的民间节庆为基础,尊重本土民间民俗文化,鼓励村级组织自发带动,发展节庆文化。镇党委、镇政府组织协调安保力量护航交通、食品等安全,为每一次群众节庆活动保驾护航。积极争取资源、资金,让活动举办不停,文化传承不止。主动对接各类媒体,强化宣传报道,让世界听见杨柳塘苗族同胞过节的“声音”,感受来自杨柳塘镇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魅力。截至目前,举办的杨柳塘镇屯上村“刻道文化暨芦笙节”、高塘村“卯节”、板屯村“陆地坪六月六粽粑节”等活动均得到省、州、县及社会各界人士在资源、资金方面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被各级各类媒体累计宣传报道100余次。
三是抓文化产业培育,以业促文,实现资源转化。引进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打造杨柳塘镇苗族“刻道文化”研究基地,对“刻道文化”深入研究挖掘价值,汇聚杨柳塘镇年轻干部力量和上级单位驻村帮扶力量,开展“刻道文化”交流座谈,共话“刻道文化”价值及传承发展。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节日”“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多种“非遗+”融合发展模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杨柳塘镇新实践迈出新步伐。依托各类帮扶资源,筹集人力、物力,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刻道文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土文化”变“新经济”。截至目前,组织学生开展“非遗+研学”5次,尝试性开展“非遗+旅游”3次,融合式推动“非遗+节日”20余次;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文化旅游合作社,开发小夜灯、丝巾、抽纸盒、文化衫等6类“刻道”文创产品共计2600余件,去年来,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