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又名“灯戏”,俗称“玩花灯”。它以祭祀文化为背景,以江南民歌为主要腔调,以诗词为歌词体裁,以祈神贺节、诉景咏物、谈古叙今为歌词内容,是一种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当地民俗一体的奇特艺术形式。它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遵义、安顺、铜仁、黔东南州等地。其中,施秉县牛大场镇为该县花灯戏流传的核心区域。
据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花灯戏”随汉民族的迁徙从江南水乡传来,施秉花灯戏的传承人程氏,随大军征南迁徙贵州,驻余庆县牛肠河。清朝中叶落住牛大场镇牛大场村的邓家冲(现名程家坳),花灯戏即随之落地生根,向周边传播。
牛大场镇紫荆村“花灯戏”县级非遗传承人程明富,现已耄耋之年他是施秉花灯戏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出生在一个“花灯戏”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花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不仅继承了先辈传承下来的花灯文化,从1962年至今,一直坚持广泛搜集资料、整理編撰剧本。让花灯戏推陈出新,致力于与时俱进的创作,如抗日调、禁毒调、十唱党的十九大等新剧目。在2017年4月被评为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施秉花灯戏于2020年2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程明富通过系统整理祖上积累的花灯知识,写成手稿,印制成册,打破施秉花灯传承口传身受的陈旧传统,为拯救处于濒危民间文化尽心尽力。
“花灯从我的祖上就一直传下来 我是第五代人。我从60年代就开始收集资料,写了这本书。”程明富说。如今,这本书作为传承花灯的教材,大家就都能按照书上的来学习。
施秉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每年春节期间各村寨都会组织花灯队走村串户表演,表演时唱一段,舞一折,边唱边舞,歌舞同步,二胡锣鼓伴舞,戏剧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花灯戏,除了春节娱乐以外,还是一个教育人,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如这个花灯灯笼上写的,忠孝仁义四盏灯,还有梅兰菊竹四盏灯一共八盏灯,梅兰菊竹这是我们中国从古至今推崇的,忠孝仁义就是我们儒家文化,教导我们如何崇德向善”。程明富说道。
施秉“花灯戏”从遥远的年代流传至今,历经时光沉浮的洗礼,岁月可以荒凉,花灯记忆不老,有程明富等一批孜孜不倦的坚守者和传承人,一直坚守在传承的道路上,坚守在民族文化推陈出新的沃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