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水墨云山 中国施秉欢迎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施秉 » 施秉概况 » 民族宗教
苗族“刻道”

“刻道”(Kieidet)系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是当地苗族歌师最喜爱的传统酒歌之一。同时,也是黄平、镇远、凯里、兴仁、安龙、贞丰、翁安、福泉等县市苗族群众开亲时演唱的一路民歌。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一般以圆和方型为主,三面刻有符号,每面均为九格,计二十七格,每格以横、竖、叉等符号,组成苗族“刻道”歌各段的主要内容。

据史书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等,名为“刻木”。婚嫁是“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清乾隆《镇远府志》。“刻木示信,犹存古风。”(《贵州志略》)。从苗族“刻道”符号的整体内容来看,反映的是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所出现的舅权制度,系统地反映了古代苗族婚姻的起源。

苗族“刻道”的内容主要是“刻木歌”。“刻道”是苗族十二路酒歌(“开亲歌”)中的核心,在“开亲歌”中,“刻道”又是最为复杂的部分,这根奇妙的歌棒记载了苗族最古老的文字符号,覆盖了“开亲歌”的基本构架。为此,苗族先人就用刻木记事的方式,把舅权制度索取聘礼的符号刻在这根约一尺的木棒上,作为实物依据和凭证。

总之,苗族“刻道”忠实地反映和记录古代苗族“姑亲舅霸”的历史轨迹,是一种记载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婚姻史诗。

二00六年六月,苗族“刻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