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水墨云山 中国施秉欢迎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脱贫攻坚
城关镇乡村振兴驻村干部:真心换真情 实干赢民心

今年以来,城关镇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动驻村人才队伍衔接,引导42名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传递帮扶“薪火”,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只想为群众做点实事

石肖玲是施秉县政务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员。今年5月,根据个人申请和组织安排,石肖玲来到小河村担任第一书记。“来到这里,我只想为群众做点实事。”石肖玲说。

来到小河村的第一个月,石肖玲发现原有的渡河桥早年已因大雨被损毁,村里上学的孩子要多绕2公里路才能到学校,几分钟的路程得花上半个小时。居住在河边的村民向她反映:“有些孩子经常为节约时间趟水过河,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我每年都会救起几个因为过河上学险些被水冲走的小学生!”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石肖玲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最终以帮扶单位与村“两委”共同出资和群众自发投工投劳的形式,对损毁桥段进行了修复。石肖玲说:“学生们上学方便了,过河安全了,我心里就踏实了”。经过石肖玲的努力,小河村“通往知识的大桥”得到了更多关注,现已纳入施秉县红卫桥至白头旺扶贫公路项目中,施工队表示:“桥梁建成后,今后不仅能过河,还能通车”。

以行动担使命践初心

张伟是施秉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来到城关镇飞凤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的两个月时间里,张伟的脚步遍布了飞凤社区的每栋楼。

“怎样才能把这个第一书记当好?”张伟心里想着问题,也动手干着实事。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结合自己的岗位组织开展了反诈骗宣传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区100余人讲解了10多种诈骗手段,让社区居民受益匪浅。同时,他协助飞凤社区2021年职业技能培训美容班、全国通用语言普通话培训班顺利开班,让26名社区居民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50余名社区少数民族居民接受了普通话培训,学员的职业技能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语言隔阂在普通话在培训中进一步消除,增进了社区各族群众的交流。此外,他还组织开展飞凤社区“大手牵小手,和谐书屋伴我同行”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图书室活动,既提高了图书室的利用率,又让社区内的小孩暑假多了一个去处,缓解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家长务工孩子无人看管的难题。

张伟用行动诠释了驻村最重要的是要得到群众认可的,做群众所想所需。

用心用情躬身为民

今年是廖斌派驻大塘村的第三个年头,从民宗局到大塘村,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到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他说首先要把自己变成大塘人,然后才能做好大塘群众的贴心人。“廖书记,我家的玉米林被野猪拱了一大片啊!”“廖书记,我家孩子都出去打工了,今年栽秧打谷子老火哦!”。廖斌在村里走访时经常能听到村民的“呼声”,了解村民“急事”,倾听老百姓们的家长里短就成了他的日常。不管是在村民家院坝还是田间地头,在访民情、解民忧过程中,他总是不厌其烦,认真倾听并全力以赴帮助群众解难题。比起那些帮助群众的小事,廖斌最自豪的还是今年为大塘村飞水组争取到了原本没有纳入施秉县民宿项目实施机会。他说:“民宿项目的落地可以为村内带来一笔客观的收入,还能辐射周边的寨子收益,也可以为乡村振兴起好步、开好头,是一举多得的好机会。”同时,他与贵州农科院联系共同开展的精品水稻种植项目已开始18个品种的试种。进行精品水稻试种选出更加优质的品种,助推精品水稻产业发展,也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一个途径。

廖斌的努力得到了大塘村村民的认可,村民们总说:“廖书记就是大塘人,自家人说的话,自家人办的事,放心!”

他们几位只是城关镇42名乡村振兴驻村队员中普通的一员,他们紧握脱贫攻坚“接力棒”扬帆再出征,用实际行动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

  • 扫一扫在手机当前页面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博
  • 扫一扫关注政府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