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 “立冬”,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一个新季节的开始。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冬” “入冬”两回事
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有关气象专家介绍,立冬表示节气变化,每年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11月7日或8日,而每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入冬早晚差异较大,时间差可达两三周。在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进入漫长的冬季了;10月上中旬,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先后迈入冬天的门槛;10月底到11月初,冬季来到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而在11月底小雪节气期间,长江流域才可以看到冬天的景象;12月初,冬季逼近两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北坡。因此,“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也只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立冬节气内,贵州平均气温为12.2℃,安顺12.3℃,毕节10.3℃,贵阳11.2℃,六盘水11.3℃,黔东南12.5℃,黔南13.1℃,黔西南13.5℃,铜仁12.7℃,遵义12℃。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小于10℃作为冬季的开始。对照来看,贵州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天在11月中下旬,次年3月中旬前后结束。红水河河谷地区冬季仅1月中旬的几天,其间候平均气温接近或等于10.0℃,几乎无冬。赤水河和都柳江河河谷地区冬季开始于12月中旬,次年2月中旬前后结束,长两个月左右。
霜雾渐多 冷空气频繁
一般情况下,11月份时,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贵州地形复杂,地势相差悬殊,各地霜期时差较大。西北部高寒地区平均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2000米以上的威宁等地区,早在10月下旬即可见到霜了。
“立冬”后,由于太阳直射地球角度的变化,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将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还贮存有一定的热量,因此在没有明显降温系统的情况下,气温只是缓慢下落。进入11月中旬后,冷空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强,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幅度就能达到8至10℃,甚至更多。同样,在冷气团的完全控制下,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回升。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但由于这时冷空气已形成较强的势力,时有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与气温下降幅度成反比的是,立冬时节的降水量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24.4毫米,安顺20.6毫米,毕节15毫米,贵阳23.4毫米,六盘水16.8毫米,黔东南31.3毫米,黔南25.4毫米,黔西南22.3毫米,铜仁29.1毫米,遵义22.6毫米。不过,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又有暖湿气流相呼应,南方地区的雨量还会大一些。
立冬农事要当紧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而由于此时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在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因此,这个时节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蔬菜等大田作物的收藏工作;油菜等越冬作物应进行施肥、储墒工作。农谚有“立冬之日半天晴,冬季干得起灰尘”的说法。言下之意,立冬时,如果天气晴好,那么当年冬季气候将显得晴暖、干燥少雨。这是由于到了立冬前后,北方冷空气在正常情况下,已经日趋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接触,最易产生阴雨天气。如果到了立冬前后,冷空气仍然比较弱,南下势力不强,那就意味着当年冬季北方气流一般不是很厉害了,所以冬季也就容易出现晴好温暖天气。(杨春竹 李文娟 专家支持:张东海 胡家敏 图片来源于网络)